返回列表 发帖

模式将决定智慧城市成败

数字城市的时代还远未过去,智慧城市却已经到来,谁将在这一时代中获利?多地智慧城市项目已经确立,数字城市能否顺利过渡到智慧城市?当年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皆信息化建设的胜景,摸着石头过河让城市多了众多的系统,却也遗留下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模式是否还会延续?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高等升级版本,原有的产业链能否适应现下技术、应用、模式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否会带动行业格局的变化?谁将爬得更高,谁将倒下?
上海泽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元刚先生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以自身业务方向与对智慧城市的新理解,对智慧城市产业链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智慧城市将给相关企业带来的变化及亟需的革新。
智慧城市是安全、信息化的质变
高工物联网:从智慧城市的定义来看,这个概念相当长远。跟以往的平安城市、数字城市相比,它体现了怎么样的技术特征?
张元刚:从原来的数字城市、城市名片、城市门户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来专注于强调信息化的技术层面,而智慧城市不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多的是谈协调发展的问题。
数字城市讨论的更多是数据与信息的收集,不管有没有用,先记下来再说。用户方在对“有用”的资源方面的考虑相对会比较单一,比如说,以前做监控是为了管理车辆违章、公共安全等,目标非常明确,但是功能非常单一,并没有发挥一套监控能够的能力。
智慧城市则有了明显的不同,以上海为例,上了内环可能就会遇上堵车,那为什么不可以提前告知呢?交通部门和相关的提供服务的企业,完全可以给广大的市民提供这样的服务,有了原本的交通监控数据收集,可以做出即时的各种服务出来。智慧城市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把信息提前告诉你就可以做到。即使系统没有做出判断,你自己也能够根据它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
高工物联网:从原来平安城市、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做资源整合和服务开发?
张元刚:对。平安城市、数字城市更多是在做硬设施的堆积或者是单一面的管理,比方说智能交通,就是监管车辆行驶违章,公交监控最初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抓小偷等妨碍公共安全和监管司乘人员的作为。
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这种重硬轻软、片面性的开发将会变成基础层,往上就是解决这些年以来安装的无数设备、系统、平台,如何去整合在一起,共同来发挥城市管理职能的问题,比如说系统跟系统之间的联动,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各种系统协和在一起来共同为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作出不同功用的服务开发。实际上这就是智慧城市跟以往的平安城市、数字城市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更多的不是体现在技术和设备上,而是体现在平台功能融合和应用开发上。
建设智慧城市决策者需谨慎
高工物联网: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业界或许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以往的平安城市、数字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一窝蜂地去建设,政府在投资智慧城市方面会不会重滔覆辙?
张元刚:据我们现在的了解,上海、成都、厦门、武汉等六七个城市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而且请了许多专家来讨论如何建设。目前对智慧城市的讨论已经很火热了。
这次的热度很热,从总理级别开始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但是这是局部热,不,是气候热。也就是说行动没起来,或者说行动起来了,但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
高工物联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它的城市为什么在观望?
张元刚:主要还是模式的问题,而不是产品、技术或者业务。我们之前大多数城市所做的系统,功能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像刚才讲得监控,公安部门的监控是抓贼的,交通部门的监控是抓违章的,目的非常清晰。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概念下,要求所有的部门、所有的系统进行协调,这就要求每个部门有清晰的认知,也特别考究政府决策者的智慧,能够同时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做到兼顾。
在这样的情况下,牵一发动全身,做每一件事情都得协调很多部门,还包括企业、民众的参与。这决定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能快。不过可以预见,只要一两个城市的示范做出了成效,其它的城市会马上就进行复制。
高工物联网:也就是说还是会有一窝蜂扎堆建设的情况出现,其中的风险和和成效预估的问题,仍然值得每个城市的决策者去思考。
近几年的城市交通智能化非常旺盛,比如公交监控。但在早期仅仅广州、深圳等几个城市在做。我们回过头来看,发现最后做的杭州、上海等等反而相对成熟,广州却早在2008年左右就面临着改造的局面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会不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早期建设的城市最终不是成为了先锋,而是成为了先烈?
张元刚:这是个非常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现在做智慧城市的企业,实际上就是从数字城市阶段过来的企业,他们通过建设数字城市为企业产品销售打开了局面,促进了企业的壮大,在做智慧城市的业务方面,有着天然的先发优势。
这些企业原本大多数是设备提供商或者是系统集成商,规模都比较大。这些企业最大的风险不在于怎么做,做什么,而在于它的思维能否修正过来。以前大多数的数字城市企业实际上仅仅是在卖自己的产品,而这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已经行不通了,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企业更多的是在提供系统、平台的集成能力,以及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如果这些企业还是以卖产品的方式运营,他们会发现这条道路长久不了,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他们到底是在做什么了。
但是他们的优势又非常明显。现在做智慧城市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城市的意识已经起来了,但在做的过程中还是边走边看,城市的决策者相对谨慎,也知道方向,只是他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现在全世界没有一家能够提出一个完整的城市治理的方略,包括IBM,他们也才刚刚提出5点智慧城市的内容,而且是在非正式情况下提出的;另外一些城市比较激进,要快速实现,但这些城市往往受到企业的主导,会做某个领域的建设,从而带动整个城市,这就决定了这些城市的智能化过程会受到上面所说的大企业的主导,企业擅长某个领域,就从某个领域开始,然后带动其它,缺乏全局性。
所以,是成为先锋还是成为先烈,其实就是看城市决策者的选择。
高工物联网:又走一个轮回了,之前平安城市的时候存在这个问题,到数字城市以为可以解决,但又没解决,现在升级到智慧城市,如果思维不改变,可能又无法解决。
智慧城市将促进行业整合
高工物联网:上边说建设模式的不同,将决定了智慧城市的成败。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智慧城市是趋向于综合化、智能化应用的项目,这会给企业和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张元刚:对企业来说,以前可能是做了工程,设备交付和安装后就完了,至于用户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流程很简单,盈利模式也很简单。但是在智慧城市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商业模式变成了:我来帮你建设,建设好了之后你来使用,用了再付费,用一种运营的模式去做。
智慧城市,对传统的软件公司也好,运营公司也好,系统集成商也好,都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挑战。
高工物联网:这对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行业格局是否会因此产生变化?
张元刚:肯定会的。我们可以把智慧城市的企业分成三类,第一个是领军企业,大多是规模大的、行业内比较知名的系统集成商,比较有能力。他们的挑战是顺理成章的挑战,它有知识的积累、美誉度的积累、品牌的积累,包括还有技术积累,让它们能够拿下。它们拿下这个单子,就有机会尝试做出转变,只要领导者有意识,就能够很顺利并且很快转型。
另外,还有许多小企业,它们敏感度很高,经常在一线,能够很快知道东西越来越难买。所以,当小企业发现自己卖东西不赚钱的时候就会转变思路,不卖硬件了,卖服务。这属于被动式转型。
最危险的是中间的企业。规模上比小企业好,不愁吃喝,但是又拿不到大单。现在智慧城市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不可能分得很清楚,它通常都是交给几家大企业组成的团队来合力做成。这时候,中间企业就惨了,从品牌来讲拼不过大企业,小项目又不愿意做。对这些企业来说就是温水煮青蛙,很危险。他们意识不到小的已经在往上赶超,而大的还占据主要的市场。
于是洗牌就开始了。洗牌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过程,几年内就会发生。现在已经有六七个城市在讨论智慧城市的方案,但是还没有定下来。在这之前大家都还有机会,但方案一旦定下来,某些企业做出来了一两个成熟案例之后,其它企业就基本上没有机会了,能够做的也就是二包、三包、四包。
高工物联网:集成商对市场的敏感度通常比较高,每一次行业变化都是最早感知到,所以它们往往能够做出迅速的改变,这会不会导致它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中间出现断层?
张元刚:一定会,分化是一定的。企业越来越大,并向龙头集聚这是一定的,服务提供商想转型成系统集成商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少了。创业公司或规模小点的公司还有机会,在寡头还没有形成之前,我们全国31个城市搞不定,但我们可以先把上海搞定。
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高工物联网:创业公司或者小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张元刚:在创新型的业务模式上。我们已经很难去切入大多数城市的医疗、交通业务,除非你有颠覆性的创新,比如原来路口要有六个摄像头才能解决一个事情,但是现在一个摄像头就能解决。当你缺乏颠覆性的、革命的创新,你很难在既有的行业有所斩获。
所以,我们选的路不是去赶超那些大企业,我们走的就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选择慢行业,农业。走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做,比你更小的企业又做不来的路。
就像当时人家认为微软要被谷歌打败的时候,谷歌已经不可阻挡的时候,Facebook出来了,当初Facebook是个很小的公司,小到大家都怀疑它有什么意义,这种东西能怎么样。但是不久之后谷歌发现不行了,Facebook已经开始威胁到它了。小公司比较容易成功,创新性企业比较容易成功,因为它们选的战场不是正面战场。
另外一种企业生存的方式就是快速做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优势。
高工物联网:在快速做大这个方面,您有何建议?
张元刚:其实我们也处在努力的阶段。有很多城市邀请我们去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是因为我们不是去讨论医疗、探讨交通的,而是去探讨农业的。目前做农业的企业比较少,我们在农业这个细分市场里就容易受到关注了。
我们之前一直做消费行业,包括餐饮。我们意识到,吃饭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事情,是商业活动非常重要的渠道。中国70%的社交活动是吃饭,兄弟聚会是吃饭,女朋友是吃饭,商务也吃饭。消费领域,餐饮是一块,还有菜场等其它的终端。我们考虑的就是让人们如何吃上放心的食品。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我们就建议建立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当然,我们做的可能跟别的企业稍微有些差异。中国的很多追溯系统,都是为了事后追查用的,而我们做的是事前的预警。我们关注的事情跟别人一样,但是方法不一样。
包括前面所说到的交通信息的提供,让大家在出门之前就知道哪条路堵车了,我们可以有别的选择,而不是上了内环之后才发现路被堵了。或者是很多人需要到某个商圈去的时候,可以通过我们的软件、系统,直接找到一个停车、吃饭、玩乐等各个方面都按条件优化过的方案。
实际上我们一直做在的就是这些比较琐碎,但是很民生很有服务性质的事情。也或许是这种选择,让我们有机会存活下来,并且不断地将经验复制到其它服务领域,使得企业可以扩大。
高工物联网:这是在战略层面的经营策略,那么在技术层面呢,企业该如何改进?
张元刚:这就关系到定位的问题,有一技之长的企业,可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通常是在产业链非常好的位置,产业链的底端,别人最需要的。比如盖房子,总是要砖瓦和水泥的,做这些的公司一定是可以活得非常好的。淘金,活得最好的企业是卖桶和手套的。
你只要做好你的东西就好。

返回列表

精品播报 关闭


CCD摄像机未来技术发展方式及方向分析

  CCD(Charge-coupledDevice)即电荷耦合元件,可以称为CCD图像传感器,摄像机的核心器件。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因此其性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