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智慧城市与城市个性

现在全国都在热“智慧城市”,据说中国的一级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
    我生活在上海,曾经工作在深圳,对这两个城市比较关注,对她们的“智慧城市”做了一定的对比。在我看来,“智慧深圳”的思路更适合她自己的个性。
    城市是有个性的,深圳现在是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地,除了拥有华为、腾讯等巨型企业外,更重要的是集聚了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生态集群。这个集群在全国是有巨大影响和不可替代的,前几年我一个在上海做手机天线的朋友,就不得不抛妻别子把厂子迁到深圳去,就因为“上下游企业都在那边”。
    而这个产业生态集群这些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转型困难,从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产业向低能耗物耗、高附加产业转型很难。如果能完成好这个转型,将带动整个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产业生态群往先进制造业方向发展,进而带动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深圳和广东的再次辉煌。
    所以深圳搞以物联网应用为中心的智慧城市是有道理的,她的七大应用示范工程无一不是以新型电子信息产品的试验应用为核心,以至于整个深圳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物联网和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实验室,从这个实验室里试验成功的应用模式未来将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而这些应用模式走向成功的同时,必然带动当地的制造业。把成功应用模式往外卖的同时,把深圳生产的各种新型电子产品跟着卖出去了,这就是通过智慧城市来实现产业转型的思路。
    深圳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她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实现产业技术目标”、“打破技术壁垒”、“突破技术难关”,填补重点技术的空白,把自己打造成以物联网应用为中心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把现有的这个产业生态集群升级为“两低一高”的生态群。
    反过来看上海,上海也在闹哄哄地搞物联网。我接触的很多政府官员心目里,似乎智慧城市就是要围绕物联网,甚至就是物联网。但是其实上海自己并不擅长生产物联网需要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大搞物联网的结果只能是大量向深圳买东西,对上海有什么帮助呢?我觉得上海这次有点“迷失”。
    其实,上海并不是没有个性,也不是没有特点。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都超高,社会形态全面而复杂。现在全世界都患城市病,治疗城市病是未来的巨大产业,而上海恰恰就很适合成为“城市病研究实验室”,最有条件成为摸索城市治理的先行者。
    上海的另一个特点是拥有大量高级人才,完全可以搞别人没搞过、没搞成功的东西。现在搞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都只是站在区位特征角度做的定位,都是历史上已经有过的东西,从某种角度来说还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在模仿。未来是不会重复历史的,模仿也不会带来辉煌!而大城市治理则是全世界都没搞好过的东西,是中国未来的大问题,更是上海自己目前的头痛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正是聪明的上海人大展身手的好机会,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事情,不是那种原本没有勉强凑合的事情。
    要搞好城市治理,首先需要在思想和理念上超前,从管理和服务上入手,在方法和思路上创新,技术和产品只是手段。所以搞“智慧上海”,也是把上海搞成一个大实验室,搞的是城市治理的试验,搞出来的是管理和服务的先进模式,而这个先进模式不是基于高新技术的,必须是基于先进文化的,是搞软的不是硬的!从商业利益和竞争的角度讲,文化比技术的影响力要大得多,软的比硬的附加值也要高得多。所以,搞“智慧上海”不能以物联网为中心,只能以物联网为辅助手段。以物联网为中心是加工制造业转型的思路,不能是上海的思路。上海要转型的是服务业,服务业转型要以什么为中心?制造业要从高能耗转向低能耗,服务业要从低文化含量转向高文化含量,才能实现高附加值。问题是,要含到服务里去的什么文化?
    很难。上海总是在为自己制定重新崛起的战略,总是在寻找机会和突破点,搞这个中心那个中心都是努力的表现,但是很难。难在什么是先进的东西?什么是方向性的东西?什么是应该抓的制高点?众说纷纭,搞不清楚,抓来抓去,总是抓到尾巴。(说句笑话,如果说房地产是金融的一种变形的话,金融中心早就建成了,上海早就是全国房地产的风向标了)
    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文化其实在默默地演化着,新的苗头在悄悄地展露。决定上海市发展方向的人,愿意让这些新的苗头发展为新的产业吗?

返回列表

精品播报 关闭


CCD摄像机未来技术发展方式及方向分析

  CCD(Charge-coupledDevice)即电荷耦合元件,可以称为CCD图像传感器,摄像机的核心器件。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因此其性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