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智慧城市”需四大要素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中国目前以大量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其负面影响包括产能过剩、效率下降、污染回潮等,已逐渐显示出来,而且有部分资金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如股市和楼市等,引发市场泡沫,带来了通货膨胀威胁,因此我们急需转变发展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城市将起关键的作用。如何才能把城市,尤其是为数不少的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好,是很现实的问题。“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智慧城市”,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广义上说是如何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各种核心资源。
城市中的四大核心资源各自功能如下: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
首先,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基础。城市里应该有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适宜居住,居民的购买力要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让他们能消费、敢消费。这都要依靠合理的制度安排,即老百姓收入与GDP增长挂钩。但最新的统计显示,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的43%,而历史最高水平是55%。
从企业角度说,职工工资也应该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而提高,同时要参考通胀率调升最低工资标准。当然,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存在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但应防止差距过大。要减少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包括“统计性歧视”,如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要,以及性别歧视等等。同时,社会要靠创新才能发展,根据研究,创新者平均所得只是其对社会贡献价值的三分之一,因此要尊重有特殊才能和贡献的人,并从分配上适当地体现。
其次,城市发展必须以土地为载体。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主要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从中国目前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现实来看,城市居民住房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的持续增长是必然的,目前全国每年有900万新增就业人口(包括600万毕业大学生),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近1000万人,加上原有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城市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发展,推动“精明增长”,势在必行。
再次,城市发展必须以信息为先导。信息产业的特点是初始投资很高,再生产成本很低,从经济学上说就是边际成本很低,运用信息技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透明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交易速度,这在如今逐步推行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都得到体现,电子商务所需解决的下单、支付、配送等链条都趋于成熟,物联网、传感网等方兴未艾,可见的将来,城市的信息化将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加快。
最后,城市发展必须以资本为后盾。中国的城市发展,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对事关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地位,其他行业则腾出更多的空间让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投资。(据2010年5月24日《中国经营报》)

绿色智慧城市的行动方案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陈劲认为,
一、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与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的运营、发展和建设中,追求绿色经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智慧城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简而言之,要实现城市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促进低碳、减碳经济发展,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生态化,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消费,推行减碳行动。
二、基础设施智能化
水、交通、医疗、信息与通讯、能源与电力、金融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商务环境和更大的投资吸引力,而且可以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提高城市对紧急事件作出快速响应的速度。这里主要讨论城市水务智能管理、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
(一)水务智能管理
水务智能管理就是建立一个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为基础的城市水务智能系统,使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地下水管理的单位和部门能够实现有效联系和整合,并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更新,实现水资源的优质、动态管理。
城市智能水务管理的另一个应用是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开发净水新技术,使水变得清洁或者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开发利用海水淡化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新的来源补充;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和装置,采用中水回用系统,节约城市水资源。
(二)智能交通
集汽车、电子、通讯、计算机为一体的智能交通系统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案。 通过对传统车辆进行智能改造,增强电子信息处理功能,应用嵌入式车载装备系统成套产品,以通信网络为平台,根据车辆移动IP地址、交通实体的交通状态实时监控、交通数据高带宽传输、车辆调度管理、车辆安全和远程诊断等关键要求,利用无线宽带、传感器网络、嵌入式计算处理技术,设计用于交通数据采集、传输、发布、存储和共享,以及交通运营管理监控、高端交通服务处理平台等服务的交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企业和相关应用实体提供接口。
(三)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以增进市民健康为目的,通过建立市民健康电子数据档案中心和服务中心,实现所有数据之间的互连和业务之间的互通。通过市民健康电子数据档案中心,可以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各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医疗设施和医术水平定位适当的病人,社区医疗机构、专业医院之间可以进行合理分工,患者根据检测结果和病源,可以在各个医院之间流动,及时到适宜的医院接受治疗而不必重复检查,医院在共享市民临床诊断信息和其它健康资源的同时,可以使其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真正释放出来。
三、产业生态化
绿色智慧城市的产业生态化是包括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新兴技术产业的人性化、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组织的知识化,促进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的产业发展和调整过程。
(一)传统产业的绿色化
传统产业绿色化的目的是消除和减少传统产业的“三废”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传统产业绿色化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措施实现。一是绿色设计,二是培育壮大替代产业,三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四是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基金制度。
(二)新兴技术产业的人性化
通过资源环境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可以提高城市经济活动的环境友好程度,创造大量的知识型就业岗位。通过建立城市数据与信息中心、灾备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领域和环节的融合,同时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城市经济活动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使得政府、企业和市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获取更完美、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三)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
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是指环保不仅是一种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职能行为,更是一种创造价值和绿色财富的产业。
1.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
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废旧物资的回收及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向生产领域提供再生资源,减轻末端处理压力,拉长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发展服务业和都市农业
发展服务业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还可以为加速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城市农业既包括居民在自家阳台上种植蔬菜和水果,也包括大型农业企业所种植的各种作物和养殖的各种禽兽。目前,全世界城市农业提供的蔬菜、鲜鱼、肉类和鸡蛋能满足各国城市人口需求量的50%左右。
3.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太阳能是清洁和再生能源,是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大力投资利用太阳能,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除此之外,对于核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人类逐步摆脱对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构建全新的清洁、可持续的能源网络。
四、生活绿色化
绿色智慧生活包括绿色消费、健康与便捷的生活、和谐发展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四个方面。
(一)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即可持续消费或低碳消费,是一种低消耗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型消费方式,消费者在追求安全健康、无公害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主要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供给安全,提倡生产、使用和适度消费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建立居民生活有机垃圾循环系统;通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培育公众减碳、节能、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鼓励市民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健康、便捷的生活
为城市服务提供智能保障。绿色智慧城市的独特方案有助于推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监管等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城市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和城市居民的满意度。
(三)人的和谐发展
绿色智慧城市更容易提供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安全的社会环境,使城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绿色智慧城市追求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保证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始终处于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据2010年第5期《信息化建设》)


实现“智慧城市”关键是服务转型

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陈江岚认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样本,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目光。
建设“智慧城市”是趋势
城市的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自动化,后来发展为智能化,现在进一步深化为智慧化,是向着一个更美好的目标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信息化、城市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综合性表现。其内涵简单来说,就是更聪明的城市。从技术上说,“智慧城市”就是具有全面感知、反应灵敏、随需应变等特质的城市。但是,它并不止于技术。更重要的是贯穿其中的思想,以及背后隐藏的人文因素。
建设“智慧城市”是时代的趋势。进入信息社会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美国纽约在世纪之交就将“更智能化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下一个十年计划的发展目标;2006年新加坡颁布了“智慧国2015”的信息技术十年发展目标。
实施“数字惠民”
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运用智慧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样本。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实施一批重大的信息化行动,包括电子商务行动、数字城管行动、数字惠民行动等。其中,数字惠民行动就是信息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一是以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二是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三是以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为重点的社区信息化工程,四是缩小不同人群和区域之间的数字差距。
重视“数字包容”
上海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始终居于领先水平。从区域看,上海目前的数字差距首先是城乡差距。数字差距中较弱的一方也被称为“数字弱势”。联合国和欧盟等都大力倡导“数字包容”的理念。通过设立基层服务站点,为弱势群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创造条件,近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比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包括六大目标,其中前两项都体现了数字包容,第一就是90%的家庭使用宽带,第二就是100%的学龄儿童家里要有电脑;德国柏林也有全民上网计划,他们都非常关注“数字包容”。
“智慧城市”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目光。如何实现“智慧城市”?
主要就是抓住一个关键词——服务。第一,建设开放性的服务供给体系。开放性既体现在面向公众,方便公众获得服务,也表现为支持公众积极参与服务过程,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支持与引导服务供给的提升与改良。第二,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要实现由供给方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与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以“一体化”的方式提供政府服务,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服务方式上由单向变为双向,由一方主动变为双方互动。第三,实现服务渠道的转型。要由单一渠道服务向多渠道一体化服务转变。第四,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项目。要由简单地满足公众需求向深入调查和真正理解公众需求转变。最大限度地从公众的需要出发,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既满足大众化的需求也兼顾个性化的需求。(据2011年1月24日东方网)

返回列表

精品播报 关闭


中国智能建筑节能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建筑节能是智能建筑行业内多年的热点话题,也是千家网一直关注的部分。本文将揭开在建筑节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发展节能产业谋求对策。据数据显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