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卢湾区委员会《理论信息》2011年第2期
【愿景】


“智慧城市”走入视野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柳钦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从历史与现实看,“智慧城市”是应对城市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的内在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规模持续加速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需要创新性地引入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使城市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更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
所谓“智慧”,并不只是一个隐喻的说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现象。新的智能正逐步融入世界的具体运作——比如研发、制造、购买和销售实体物品的系统和流程,执行服务的系统和流程,人员流动、货币流通,石油、水、电资源的流动,数十亿人的工作生活,可谓无所不包。“智慧城市”重在用智慧的信息科技帮助人们克服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的提出,就相当于一个城市需要大脑一样。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要求人们认识到,城市本身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只不过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隐形地存在。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
“智慧城市”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据2011年2月8日价值中国网)


绿色与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变革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陈劲认为,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要为解决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城市的系统优化共生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在人的主体性空前高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后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一、从“管理”城市到“经营”城市
绿色革命与智能技术要求以城市经营替代城市管理。绿色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实施绿色工程,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平衡调节系统,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和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获取最大的效益,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高市民的质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从体制、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尽管高效率的城市管理可以带动城市的协调运转,但是面对绿色革命与智能技术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及其引起的城市社会和文明的裂变,无论是城市绿化还是水资源管理、替代能源开发、碳减排和碳交易都不只是政府自己或者某一单独实体可以解决的事情,必须突破城市管理的边界,把城市建设与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健康连接起来,不仅优化自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而且要结合城市的地理空间和区域特色,开发人力资源,建立政府、公众、企业、非盈利机构等相关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机制,扩大城市就业,实现市民的安居乐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便城市可以更加智慧地应对各种挑战。
二、从工业城市到智慧城市
利用智能技术发展城市,即城市的智能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的智能化是“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的延续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涵盖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建立一个集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城市社会和谐、规划与社会服务等综合信息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如何结合我国工业化发展现状与城市化水平,加强对智能城市的建设和研究,加快我们城市信息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支持城市功能优化和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科技,新生活
智能技术加快了城市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智能技术研发主要围绕智能化硬件和智能化应用产品来进行。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信息资源网络形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构成城市大型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化的硬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城市内部的各个系统的网络,使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电视、电话等系统集合起来,可以加强城市与全国及全世界的全面交流,促进城市生产、流通、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和资源共享;提高城市中每个单元(包括个人、家庭、单位)的电话、电视、计算机拥有量及入网率程度,不仅便捷了市民的生活,同时使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智能技术促进了产业的轻型化和高新技术化。智能技术使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产业的形成、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海洋工程、航天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服务业成为城市的产业主体,产值可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其中,服务业中的传统商贸业实现了电子商务化,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已成为城市的重要产业。智能技术还通过对传统工业和农业等的产业改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以消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上来,城市成为知识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中心、流通中心和消费中心。
智能技术不断推进市民的知识化和高智力化。智能技术的普遍使用和快速发展使城市专门从事科研开发和管理的科学家、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占就业人员或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研究开发项目数量、成果发表数量、申请专利数量等科研成果的数量指标和规模不断提高,城市成为新的思想、经营理念及各种创意的形成中心和发现中心,成为各种发明创造的集散中心。
智能技术为城市经营决策提供了科学基础。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计算机硬件、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实现为目的的软件构成的智能网络,将政府及各类组织的决策活动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过程之中,智囊团、思想库、参谋部等策划咨询机构成为智力体系中的重要团体。借助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和方式,可以方便地协调各种主体的利益,实现对不同思想理念、科学方法的高度综合,完善对城市交通、供排水、电力等的智能管理与控制,提高对城市资源的监测与可持续利用水平,加强城市应急反应和对灾难的预防治理,减少管理成本。
(二)新科技,新城市
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传统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的空间分布由集聚型向分散型转化。城市物质生产的空间组织形态和生产经营方式从大工厂、工业区的存在方式开始向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分散小企业和生产单元转变。信息的掌握与控制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区位效益不再居于主导要素地位。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散分布打破了大规模集中工业区的概念,使城市的生产活动与城市其他活动之间不需要进行明显的相互隔离,生活与生产融合的社区日益增多。
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居住空间由城区内成片居住逐步向郊区、乡村社区分散。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产品交换过程中原有商业的中介功能只需要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即可完成,城市的生产功能与流通功能通过Internet融合在一起,经济功能的边界模糊导致城市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土地使用呈现兼容化特征,居住生活与办公活动的融合导致生产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兼容化。
城市功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表现为土地使用性质,各种使用性质的土地在城市土地总量中的比例关系构成城市土地使用结构。智能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致城市土地使用结构比例关系的调整。例如,与传统商场相比,电子商务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只需一台连在Internet上的网络服务器,通过Internet和各种网络交易实现各种投资、消费、转账等业务,并完成现金的流动,从而使城市传统金融商务办公区的商品物流中心、资金流中心的职能受到削弱。可以断定,智能技术时代的城市功能将在一定空间范围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将从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城市功能的变迁一方面改变了土地使用需求与利用的比例结构,另一方面突破了土地使用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形式,形成了城市结构在空间上的重构。
三、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前工业经济时期的城市依附于自然,工业经济时期的城市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崇尚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
未来的城市规划,应着眼于长远,主动创造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许多城市认识到自然界中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对自然的开发和对自然系统的修复,更要从长远角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社会主体角度看,城市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为。在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城市居民和企业在满足居住、就业、教育、交通、卫生、体育、文化、市政设施、治安、游憩、宗教等经济需求目标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环境的使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承认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等生态系统具有不依赖于人类利益的独特内在价值和维持人类生存、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不断改善气候、日照、水文等生态方面的质量;在利用资源再生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土地、矿产、水资源、能源等,积极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绿色智慧城市在利用和保护城市环境中,都以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并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据2010年第3期《信息化建设》)

返回列表

精品播报 关闭


物联网人才培养雾里看花 面临三无现实

去年10月由新华社发布的《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中称,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 ...


查看